人口老龄化,政策推动中老年教育发展
自上世纪末,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90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5%,与国际通行的深度老龄化水平标准14%的数据十分接近。
人口老龄化不仅关乎国家长远规划,更与社会中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密切相关。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很多地区都将大量出现2名职工供养1名退休人员的局面。如此一来,社会整体的负担压力便会急剧上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一对夫妇要义务赡养四位老人,这将造成社会劳动主力群体因需要承担赡养责任而被大量占用时间和精力的局面,给子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基于我国人口已迈入老龄化时代这一事实,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宣布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不久前,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其中重点提到要积极推进中老年教育培训体系,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实现中老年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中老年群体:社交和兴趣是根本需求
退休后的老人,大部分面临着社会关系整体衰减,生活圈从职场缩小到家庭的困局,缺少能够发挥社交性的场景,也缺少了能构建新关系链的机会。中老年群体需要获得归属感,想要被关爱与关注。但这种关爱与关注,不仅要来自家人,也要来自同类群体中的人。
反观当下,许多中老年群体热衷于加入各类能展现自我的兴趣组织或创意性活动,不仅是为了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填补精神层面的空虚,满足自身求知欲与个人追求,充实闲暇时光;更是为了寻求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尽管现今针对中老年教育的内容平台层出不穷,但有关于兴趣爱好的培养教学少以及社交属性弱,难以满足退休人群自身爱好追求与外界的交流需求,无法深层次上解决中老年群体孤独感与价值感的缺失。
线上新赛道,探索更多可能性
如何满足中老年群体未来的教育诉求,就要先从他们所处的数字时代出发,注重他们多元的兴趣爱好与社交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满足他们的自我展示、社交与娱乐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互动中建立新的社交关系脉络,发挥社交价值。
从历史进程来看,7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后涌入互联网浪潮中的第一批人群,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与依赖性,致使他们和未来每十年一代的中老年人都会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满足自身求知欲。因此,线上平台为他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交渠道,无疑为他们带来除观看抖音、快手等消遣以外的高质量文娱服务,
有助于丰富他们闲暇期的社交生活,同时他们通过线上与同年龄段群体的互动,来获取价值感、愉悦感和幸福感。
而当今社会正处于后疫情时代,相比以往减少大量日常外出活动。中老年群体作为重点受保护对象,更是减少很多社交和娱乐活动。面对疫情带来的考验,线上教学打破了线下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模式限制,让教育资源得以更加迅速、全面地共享、传播的同时,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老年群体都可以基于学习的诉求聚集在一起,线上进行交流互动,参与课堂活动,体会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便利多彩生活。
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交流教学平台,对于中老年群体,一方面为他们带来更多学习新事物、跟进时代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带来展现自我、提升生活质量的机会。
从家庭角度看,老人有合适的娱乐方式,精神获得了更多满足感,会将注意力转移,对儿女的陪伴诉求降低,致使儿女有更多时间去专注于自身生活中其它重要事物,像提升工作能力和陪伴孩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儿女的负担;
从社会角度看,中老年群体的再教育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搭建兴趣平台,展现银龄新风采
“ 随着 ‘ 互联网 +’ 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儒家的仁爱中庸、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内圣外王,道家的清虚自守、清静无为、刚柔并济、上善若水,佛家的众生平等、因缘生法、行善积德、见性成佛等等,这些修身处世的大智慧,历千百年而隽永弥新,正是当代人不可缺失的精神养分,也一定会融入到世界的普遍价值中。
老年人不缺互联网,缺的是专属于自己的社区。未来不管是课程和内容,还是线上的兴趣组织,生产者和组织者尽可能的要来源于用户自身,真正的做到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实现中老年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